說到比薩大家就會想到斜塔, 比薩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 的確可以算是整個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與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一樣, 比薩斜塔其實只是個大教堂旁的鐘塔(Campanile).

 

在12世紀時, 比薩(Pisa) 是個獨立的城邦. 靠著臨海的優勢與強勁的軍隊, 當時可以說是個非常強勢富裕的國家, 所以相對也需要建造一個美麗的大教堂來展現自己的國力.

但是大教堂的建造並不順利, 比薩的地理優越位置使得許多鄰境的強國都想要奪取. 熱內亞(Genoa)與佛羅倫斯(Florence)就是兩個最明顯的例子, 也使得比薩不斷的與這些城邦交戰. 每當比薩打仗財政吃緊或是打敗仗, 教堂的建造就會停止, 也使得整個過程拉到數百年.

建造時間一拉長, 就會面臨建築風格上的矛盾.

比薩大教堂與鐘塔一開始都採取了羅曼式(Romanesque)風格(歐洲11世紀至13世紀的建築風格), 鐘塔依照這種風格的藍圖開始一點一點往上建. 但是到了13世紀開始, 哥德式(Gothic)風格風靡歐洲, 鐘塔卻還未建好, 總不能整個敲掉重新以哥德式風格建造吧, 也使得當時的建築家非常傷腦筋.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天才Pisano, 他成功的把哥德式風格融入羅曼式風格, 把新的風格建立在舊風格上, 並毫無中斷的繼續往上建造, 也使得比薩的建築物顯得相當特別. 這種特色在比薩大教堂旁的 聖約翰受洗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最明顯. 可以清楚的看到受洗堂的下半部是半圓形的拱門造型, 那是典型的羅曼式建築. 上半部開始就變成了尖銳消瘦型的哥德式造型. 整體來說毫不影響美感, 反而讓受洗堂擁有兩種風格的優點. 既有羅曼式風格的厚實感, 也有哥德式風格的神秘與悲傷感.

                          

 

"比薩斜塔"並不是一開始就故意要讓它斜的, 它也希望自己能安安分份的城為一個稱職的好鐘塔... 不過也因為這樣, 它的名氣甚至大過了比薩大教堂.

因為地質的關係, 比薩鐘塔在13世紀就開始傾斜. 建築師們為了補救, 在塔的續建工程裡(當時的塔尚未完工), 特意加重了傾斜的另一方的重量, 希望塔能"翹回來". 所以今天看到的比薩斜塔, 其實型狀有點像月亮, 就是那個時候企圖補救的後果.

在Pisano接下建造任務後, 他把分別代表七個音樂符號的七個鐘依照重量分配的架設在塔的頂端, 是位補救傾斜做的最後努力, 比薩鐘塔也就此終於完工.

但是比薩鐘塔並沒有停止傾斜, 也得到了"比薩斜塔"的稱號. 到1990年甚至在地面達到了快5公尺的差距, UNESCO將它列入世界遺產, 並開始了一系列的補救工程, 並在地基放置了許多重鉛塊. 今天的斜塔斜度控制在3.97度, 垂直距離約3.9~4.1m, 以確保塔不會有一天突然垮下...

 

 

在火車站的美國佬告訴我, 去比薩斜塔就一定要扮演個超人, 撐著塔照一張像.

沒文化的美國佬, 整天就只想幹這種事, 真是的... 不過這不用他說, 我早就想好要這麼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tcbenja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